作品介紹
作品說明
《笠》詩人選集,鄭?明、趙天儀、李魁賢、李敏勇、陳明台編選,1992年9月,文學台灣雜誌社策劃,高雄,春暉出版社出版。
這部台灣文學史上空前巨幅的詩人選集,是從將近200冊的詩人選集、年度詩選,以及發行至1990年底止160期的《笠》,28集的《文學界》,7集的《詩人坊》,120期的《台灣文藝》中,選出78位詩人近30000行的詩作,加上解說簡介,總頁數接近1000頁。入選詩人中,年齡最長的是從《福爾摩沙》出發的巫永福 (1913年生),最年輕的是陳晨 (1965年生),還包括了北原政吉、增田良太郎、井東襄、北影一四位日本籍同仁。集合了《笠》創刊前26年間,同仁長期追求詩藝的成果。
鄭?明說:「詩作涵蓋了日據時期和戰後台灣社會的變遷,在近千首作品的這部選集裡,其中有抒情的、有知性的、有快樂的、有悲傷的、有沉鬱的、有激昂的、有嘲諷的、也有批判的,他們或唱出婉轉亮麗的高音,或發出渾厚結實的低音,此起彼落,構成了一幅壯闊動人的《混聲合唱》。」趙天儀認為,《混聲合唱》的出版,具有「提升台灣詩學的建設」、「描繪台灣詩史的里程」、「充實台灣精神的內涵」、「開拓台灣詩壇的前途」四大重要意義,是台灣詩人漫長、滄桑歲月的堅實又驕傲的回顧。
李敏勇則以《笠》詩刊的創設,是台灣淪為國民黨政權類殖民地統治20年後,「象徵了台灣詩文學的獨立運動──獨立於以在台灣的中國詩人為主導的詩文學運動之外,……」。以中國為座標的詩集團,一直「企圖以偏頗的編選角度,壟斷歷史的發言」,詩選集刻意排斥《笠》詩人,使其處於不利的地位。但隨著本土運動的興起,台灣座標詩有其強壯、主體,不容否認的地位,「戰後台灣詩文學的歷史如果不從這種扭曲的文化現象重新檢視,便無法獲得正確的詩文學軌跡。」《混聲合唱》是《笠》集團的詩人像的合照。陳明台說,若以詩史是由詩人與詩所構成的觀點來考察,《笠》詩人從日據時代心懷故國的鄉愁詩,到戰爭時志願兵的體驗,戰後白色恐怖的切身悲痛,戰後中堅詩人、新世代詩人對不斷變動的戰後歷史的凝視、觀察或再認知,摒息記錄下時代和個人的精神脈動,形成的詩人系譜,是台灣現代詩發展史的脈絡,也揭示了台灣詩人的精神史。《混聲合唱》「可說是笠詩集團鄭重地向台灣文學界作了一次全體性的精神宣示。」
李魁賢的編後記則言,《笠》詩社的成員一直有所變動,詩社整體和同仁個體幾乎在藝術的追求和現實的立場上,都有一種我行我素的堅持,「這種獨立特行的作風,表現在堅持的精神、堅定的主張、堅忍的自持、堅固的結合等各項倫理性信念上,而構成一種在野詩人的風貌。」最足以說明,這樣一部選集以《混聲合唱》命名的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