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紹
作品說明
台灣文化及文學評論專著,劉捷著。原著為日文,1936年2月,曾編印完成,遭台灣總督府警察課以所載有關台灣文化協會運動與事實不符──文化協會是自然消滅,非受命令解放──為由,沒收查禁,僅發還3本。1994年,林曙光根據碩果僅存之一殘本影印版翻譯成漢文,由春暉出版社出版,本書始於58年後重見天日。
全書計分三編:第一編「台灣的文化」,即「台灣思想運動史」,從「台灣同化會的成立」、「啟發會的結成」、「六三法撤廢運動」、「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、「文化協會的結成」、「台灣民眾黨之結黨」、「勞動運動」、「農民運動」、「台灣共產黨」……歷數自20年代以降之重要社會、文化運動之所有重要團體組織,詳記其相關之人、事、地及其宗旨、目標,是台灣社會運動思想史著作之先驅。第二編「社會問題」,是作者擔任記者期間,在報端發表的時事評論,搜集成編。內容有〈民族主義的煩悶〉、〈電燈費要多少錢才正當呢?〉、〈台灣藝妲社會學〉、〈鱸鰻今昔〉、〈烏狗社會學〉。立意雖嚴肅,總是即興之論,不易展現作者的具體思想。第三編「台灣文學論」,有〈新文學運動的批判〉、〈有關台灣文學的備忘錄〉、〈台灣文學鳥瞰〉,〈民間文學的整理及其方法論〉等台灣文學相關評論。劉捷依從唯物史觀的文學主張,「赤裸裸地說,現在許多台灣青年與環境之間,因沒有互相的共感,從環境逃避──為想逃避,豈不是轉向到與集團生活沒有直接關係的藝術之途?」,反對脫離大眾生活的為藝術而藝術。「台灣的作家、批評家,不從社會現實移開視線時,才能使台灣文學沿著藝術正途,歷史底留給後世。」至於他以「遺產之再認識」觀點,呼籲整理民間文學,以及主張「民間文學為群眾的文學」,以及「民間文學無異於其他精神文化,及過去的時代我們生產關係的意識之反映。」都是從宏觀發出的台灣文學論述。